時間:2020-04-05 08:47來源:藍天飛行翻譯公司 作者:民航翻譯 點擊:次
To view this page ensure that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0.124 or greater is installed. 第1章 進場和進近程序的一般準則 1.1 引言 1.2 儀表進近程序 1.3 航空器分類 1.4 超障余度 1.5 超障高度/高(OCA/H) 1.6 影響運行最低標準的因素 1.7 非精密進近程序上垂直航跡控制 1.8 使用 BARO-VNAV 設備的進近運行 1.9 下降梯度 第2章 進場航段 2.1 目的 2.2 進場航段的保護區(qū) 2.3 最低扇區(qū)安全高度(MSA)/終端區(qū)進場高度(TAA) 2.4 終端區(qū)雷達(TAR) 第3章 起始進近航段 3.1 總則 3.2 機動類型 3.3 直角和反向程序的飛行程序 第4章 中間進近航段 4.1 總則 第5章 最后進近航段 5.1 總則 5.2 有 FAF 的 NPA 5.3 無 FAF 的 NPA 5.4 精密進近 5.5 確定決斷高度(DA)或決斷高(DH) 5.6 無障礙物區(qū) 第6章 復飛航段 6.1 總則 6.2 起始復飛階段 6.3 中間復飛階段 6.4 最后復飛階段 第7章目視機動(盤旋)區(qū) 7.1 目的 7.2 目視機動飛行 7.3 保護 7.4 盤旋進近的復飛程序 7.5 使用規(guī)定航跡的目視機動飛行 第8章 制圖/航行資料匯編(AIP) 8.1 總則 8.2 制圖高度/飛行高度層 8.3 進場 8.4 進近 8.5 進場和進近圖的程序名 第5篇 航路準則 第1章 航路準則 1.1 總則 1.2 超障區(qū) 1.3 作圖的精度 1.4 超障余度 1.5 轉彎 第6篇 等待程序 第1章 等待準則 1.1 總則 1.2 等待航線有關的術語和形狀 1.3 速度、轉彎率、計時、距離和限制徑向線 1.4 進入 1.5 等待 第2章 超障余度 2.1 等待保護區(qū) 2.2 緩沖區(qū) 2.3 最低等待高度 第7篇 減噪聲程序 第1章 總則 第2章 噪聲優(yōu)先的跑道和航線 2.1 噪聲優(yōu)先跑道 2.2 噪聲優(yōu)先航線 第3章 飛機操作程序 3.1 引言 3.2 運行的限制 3.3 程序的開發(fā) 3.4 飛機操作程序—進近 3.5 飛機操作程序—著陸 3.6 跑道入口內移 3.7 飛機構型和速度的改變 3.8 上限 3.9 通信 第3章 附錄減噪離場爬升指南 第8篇 直升機使用的程序 第1章引言 第2章 直升機/飛機共同程序 2.1 總則 2.2 離場準則 2.3 儀表進近準則 第3章 為直升機規(guī)定的專用程序 3.1 總則 第4章 直升機離場程序 4.1 從儀表直升機場或著陸點的直升機離場 4.2 從直升機場或著陸點的直升機 PinS 離場 第5章 PBN 空間點(PinS)進近程序 5.1 PinS 進近運行特征 第9篇 建立機場最低運行標準的程序 (待制訂) 第II 部分飛行程序—RNAV 程序和星基程序 第1篇 總則 第1章 RNAV 系統概述 第2章終端區(qū)進場高度(TAA) 2.1 總則 2.2 飛行程序 2.3 非標準 TAA 第3章 基本 GNSS 概述 3.1 基本 GNSS 接收機規(guī)范 第4章 星基增強系統(SBAS)概述 4.1 總則 4.2 SBAS 標準條件 4.3 航電設備功能性 第5章 地基增強系統(GBAS)概述 5.1 一般準則 第2篇 離場程序 第1章 使用基本 GNSS 接收機的 RNAV 離場程序 1.1 背景 1.2 總則 1.3 飛行前 1.4 離場 第2章 使用星基增強系統(SBAS)的 RNAV 離場程序 2.1 一般原則 2.2 轉彎離場第3章使用陸基增強系統(GBAS)的 RNAV 離場程序 3.1 離場運行 第4章 RNAV 離場程序和基于 RNP 的離場程序 第3篇 進場和非精密進近程序 第1章 使用基本 GNSS 接收機的 RNAV 進近程序 1.1 背景 1.2 總則 1.3 飛行前準備 1.4 GNSS 進近程序 1.5 起始進近航段 1.6 中間進近航段 1.7 最后進近航段 1.8 復飛航段 第2章 基于 DME/DME 的 RNAV 進場和進近程序 第3章 基于 VOR/DME 的 RNAV 進場和進近程序 第4章 基于 SBAS 的 RNAV 進場和進近程序 (待制訂) 第5章 基于 GBAS 的 RNAV 進場和進近程序 |